送程寺丞知和州

名为淮郡实江城,采石江心郡吏迎。
一苇横通秋浦近,双旌何异昼衣行。
承平豫事疑生事,缓急图成岂解成。
我有{内双豚去月外囗}风桑土句,聊当束帛赠先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送别朋友程寺丞去和州任职时写的。全诗通过描绘和州的地理特点、赴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劝诫。

前四句写和州的地理位置和赴任场景:
1. 和州虽然名义上属于淮河流域,实际却紧靠长江(江城),点明和州"水城"的特点。
2. 采石矶(长江著名渡口)的官员会来迎接,说明程寺丞即将受到地方礼遇。
3. "一苇横通"用芦苇小船横渡长江的意象,形容赴任路途便捷。
4. "双旌"指官员仪仗,说程寺丞穿着官服赴任的威仪。

后四句是诗人对朋友的劝诫:
5. "承平豫事"提醒朋友:太平时期提前准备可能被误解为多事,暗示为官要懂得审时度势。
6. "缓急图成"说遇到紧急情况才临时想办法往往难以成功,劝朋友要未雨绸缪。
7. 最后两句用"桑土"(桑树根皮,喻根本)的典故,表示自己这些劝诫就像捆好的帛书赠礼,希望朋友能领会其中深意。

全诗亮点:
- 用"一苇""双旌"等具体意象生动展现赴任场景
- 通过地理特征暗示为官之道(水城象征官场变幻)
- 劝诫朋友时既直白又含蓄,体现真挚友情
- 最后用典故收尾,使普通送别诗有了思想深度

诗人没有简单说客套话,而是结合朋友赴任地的特点,给出切实的为官建议,这种将地理特征、赴任场景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的写法,正是此诗独特魅力所在。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