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旦用孺太史亦以赋茄古体至余读之清思道发更赋排律二章章十二韵茄为物最贱吾两人盛为品题若此士固有遇不遇也 其二

植处非金谷,移来是玉堂。
玄亭潜借色,紫闼烂生光。
密叶团芝盖,疏花发米囊。
鸡头形彷佛,马齿味参商。
万子绵瓜瓞,三浆沃荔房。
随波萍实丽,入火芋魁香。
树拟蒲卢速,枝惭苜蓿长。
朝兰偕饮露,晚菊互披霜。
祭敢劳先圣,斋惟狎太常。
断齑闻学士,蒸瓠忆平章。
傅鼎调和熟,郇厨饾饤良。
凭将遐贱质,浣涤助嘉芳。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把最普通的茄子写得高贵风雅,充满生活趣味。全诗就像一场关于茄子的"夸夸大会",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

1. 身份逆袭
开头就说茄子虽然没长在富豪的金谷园,但被搬到文人雅士的"玉堂"后,立刻变得高大上。"玄亭借色""紫闼生光"这些夸张描写,就像给茄子打上了贵族滤镜。

2. 外貌协会
诗人用各种精致比喻给茄子"美颜":叶子像灵芝伞盖,花纹像米袋图案,形状像鸡头,口感像马齿苋。还把它和名贵水果比较——说茄子籽像甜瓜一样多,汁水比荔枝还丰盈,甚至夸它比火烤芋头还香。

3. 蹭名人热度
诗中拉来各种典故撑场面:说茄子长得比蒲草快(实际生长慢),比苜蓿矮(实际可能更高);能和兰花一起喝露水,与菊花共披霜;最后还搬出历史名人——宋代学士爱吃腌茄子,唐朝宰相喜欢蒸葫芦,暗示茄子其实很有"文化底蕴"。

全诗妙在故意用皇家厨房、贵族宴席的排场来描写贱价蔬菜,这种"反差萌"制造出强烈幽默感。表面是夸茄子,实则调侃文人遇到什么都能附庸风雅的习性,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