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把名为"昆吾"的宝剑为核心意象,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剑的非凡气势和持剑者的豪情壮志。

前四句写宝剑的来历和威力:诗人带着名贵的昆吾剑来到智者门前,这把剑锋利得能切断美玉("白虹切玉"),剑光直冲云霄("紫气干星")。这里用"白虹"、"紫气"这些祥瑞的天象来比喻剑光,既写实又充满神话色彩。

五六句继续刻画宝剑的精美:剑刃上的花纹如芙蓉摇曳,剑鞘中的寒光似霜雪般明亮。这两句通过"芙蓉"、"霜雪"等意象,既写出宝剑的华美装饰,又突出其凛冽锋芒。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要以这把倚天长剑报效国家,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倚天"二字夸张地写出剑之长、气势之盛,"画地取雄名"则展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这里宝剑不仅是武器,更象征着诗人的壮志豪情。

全诗语言雄健有力,比喻生动形象。诗人通过对宝剑的层层描绘,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抽象的报国情怀通过具体的宝剑形象得到充分展现,读来令人振奋。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