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边上一座荒废的南朝宫殿,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历史沧桑之感。
前两句写实景:南朝宫殿大半已经破败,曾经万马奔腾的地方现在成了樵夫打柴的野地。"杳冥"二字既形容山林幽深,也暗指历史被时间掩埋。
中间四句用典故抒情:劝人不要在空山听杜鹃啼叫(杜鹃啼血象征亡国之痛),因为连南宋皇帝的冬青树(象征皇陵)都无处可寻了。长满青苔的古碑默默矗立,曾经皇帝车驾经过的道路如今长满野草。
最后两句画面感极强:黄昏时猎人的火把在春城闪烁,深夜里风雨中仿佛能看见往昔的魂灵。这里"精灵"既指自然界的鬼火,也暗指南朝那些消逝的历史人物。
全诗妙在把废墟写得活灵活现:石碑会"闭眼",野草"停"在御道,风雨中能"看见"古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座充满历史回响的废弃宫殿中。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成功传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悟。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