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闽中玄妙寺晚归偶成奉同行徐沈二公

清时作宦得閒游,更喜祗园景物幽。山色连云迷晓径,松声绕涧杂寒流。

层台回首诸天近,半日凭栏百念休。薄暮归来心更乐,离离禾黍万家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两位朋友游览闽中玄妙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闲适愉悦的秋游氛围。

前两句直接点明背景:在太平年代当官能有空闲出游,更开心的是这座佛寺环境清幽。用"清时"暗示社会安定,"祗园"代指佛寺,为全诗定下轻松基调。

中间四句生动描绘了山寺风光:早晨的山路被云雾笼罩若隐若现,松涛声与溪水声在幽静的山谷里交织回响。当登上高台回望时,仿佛离天特别近,在这里待了半天,所有烦恼都消散了。这里用"迷晓径""杂寒流"的动感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间的晨雾与凉意。

最后两句写傍晚归途:看着沿途成熟的庄稼和万家灯火,心情更加舒畅。用"离离禾黍"这个饱满的秋收意象,与开头的"清时"呼应,暗含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全诗就像一组流动的风景镜头,从出发时的期待,到山中的沉浸体验,再到归途的满足,完整记录了这次秋游的美好体验。语言清新自然,通过云雾、松涛、高台、庄稼等意象的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从眼睛到心灵的愉悦旅程。

刘大夏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代名臣、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