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太守行
闻有白太守,抛(一作弃)官归旧溪。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
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
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
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
夸者窃所(一作在)怪,贤者默思齐。
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圭。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
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
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
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
夸者窃所(一作在)怪,贤者默思齐。
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姓白的太守(地方官)主动辞官回乡的故事,用简单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百姓对他的爱戴和他内心的追求。
百姓的不舍
前四句像镜头切换:先听说白太守辞官了,接着切换到整个苏州城的反应——十万户百姓像婴儿一样哭泣不舍。用"婴儿啼"这个比喻特别巧妙,既表现百姓的纯真依恋,又暗示太守像父母官一样爱护他们。
离别的场景
中间六句像电影特写:太守的船停在苏州城门,岸上草木茂盛(暗示离别的凄凉)。他挥袖告别哭泣的百姓,却始终低垂眉头——这个细节说明他并非无情,只是去意已决。"朱户""华池"两句用对比手法:官邸再豪华,对他来说却像监狱;宫廷池水再美,他更向往自由天地。
不同人的反应
接下来四句展现旁观者态度:爱慕权势的人觉得他奇怪("夸者"指追名逐利者),贤德之人却默默以他为榜样。这种对比突出了太守不同流俗的选择。
诗人的态度
最后两句是诗人表态:我写这首诗,就像在玉圭(古代礼器,象征德行)上刻字,要把太守的高洁品行永远记录下来。全诗通过百姓哭声、离别特写、世人评价三层递进,最终完成对这位淡泊名利官员的礼赞。
现代启示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选择的诗。在人人追逐官位的古代,主动放弃权力需要极大勇气。诗人用"婴儿啼"证明好官自得民心,用"重狴(监狱)"讽刺官场束缚,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