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山水图

武陵桃源今有无,展画浑如梦中见。
青螺作山绡作云,白日苍茫暧芳甸。
雄梁跨壑矫脩虹,走瀑悬崖激飞电。
紫凤霄鸣梧树枝,青鵻晓啄桃花片。
鸟啼长是艳阳时,草色宁随霜雪变。
衣冠尚存周典则,租税不输秦郡县。
山中肉芝美堪食,涧底石泉清可咽。
安得此地结茅屋,寄书漫托双飞燕。

现代解析

这首《金碧山水图》描绘了一幅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充满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四句是"入画":诗人看着这幅山水画,恍惚间仿佛真的走进了武陵桃源(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画中青山像青螺一样秀美,云霞如薄纱般轻盈,阳光下的原野朦胧而芬芳。这里用"青螺""绡"等精致比喻,让画面立刻鲜活起来。

中间八句是"游画":诗人带我们游览这个仙境——彩虹般的拱桥跨过山谷,瀑布像闪电般飞泻;凤凰在梧桐树上鸣叫,野鸟啄食着桃花瓣。这里永远鸟语花香,草木不受风霜影响。人们还穿着古时的衣冠(象征淳朴民风),也不用给官府交税(暗示没有压迫)。山中灵芝鲜美,涧水清澈甘甜,简直是个天然乐园。诗人用"紫凤""青鵻"等珍禽和"肉芝""石泉"等山珍,强化了仙境的美好。

最后两句是"出画":回到现实的诗人忍不住感叹:多想在这里盖间茅屋隐居啊!可惜只能托燕子捎去自己的向往。这个结尾突然把读者拉回现实,用"双飞燕"这个灵动意象,留下无限惆怅。

全诗最妙的是虚实交织的手法:明明是赏画,却写得像真游仙境;明明在赞美画技,却处处流露对现实的不满。诗人用"彩虹桥""闪电瀑"等夸张比喻,把静止的画作写得生机勃勃,最后又用"托飞燕"的无奈收尾,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更令人共鸣。这种"以画寄情"的写法,比直接说"我想隐居"要动人得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