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的夜景,用简单却生动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一个朦胧静谧的世界。
前两句"苍苍烟霁塔,了了月明山"像两个电影镜头:第一个镜头里,雨后初晴的暮色中,佛塔在青灰色的雾气里若隐若现;第二个镜头切换,皎洁的月光把山峦的轮廓照得格外清晰。这一虚一实的对比,就像水墨画里的浓淡相宜。
后两句"坐久忽不见,濛濛杳杳间"特别有意思:诗人静静地坐着欣赏,不知不觉中,刚才还清晰可见的景色渐渐隐入朦胧的雾气里。这种从"看得见"到"看不见"的变化,就像我们有时候盯着云彩看久了,会发现它慢慢改变了形状。
整首诗妙在捕捉了光影变化的瞬间,用"忽不见"这个转折,把静态的夜景写活了。它告诉我们:美常常存在于专注的观察中,那些看似消失的景物,其实化作了另一种朦胧的美。就像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不一定非要看得清清楚楚,有时候若隐若现反而更耐人寻味。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