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女婿悼念丈母娘(妻子母亲)的挽歌,情感真挚动人。
首联“爱女终身托,婴儿半路遗”写丈母娘对女儿的疼爱——她把女儿托付给女婿(即诗人),可自己却在中途(半路)离世,没能陪伴女儿走完一生。“婴儿”这里指女儿,强调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需要呵护的。
颔联“讣音非不达,忧思恐难支”说噩耗传来时,诗人担心妻子承受不住丧母之痛。“非不达”指消息确实传到了,但更深的痛苦在于活着的人如何面对。
颈联“已及黄泉见,应怜白首期”是诗人的安慰之词:丈母娘已到九泉之下(黄泉),若见到女儿将来白发苍苍的样子,定会心疼。这里隐含对妻子长寿的祝愿,也暗含人生无常的感慨。
尾联“爱恩均罔极,泪尽挽歌词”总结全诗:丈母娘的慈爱如天地般无边(罔极),而诗人只能用泪水写尽这首挽歌。“均”字巧妙,既指母爱平等给予女儿女婿,也暗示诗人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
全诗亮点:
1. 双重悲痛:既写妻子失去母亲的痛,又写诗人对长辈的感恩与不舍,情感层次丰富。
2. 生活化比喻:用“半路遗”“白首”等日常意象,让生死离别显得更具体可感。
3. 克制中的深情:没有夸张的辞藻,但“恐难支”“泪尽”等细节透露出隐忍的哀伤,更显真实。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朴素语言道出普遍情感——每个子女都怕“子欲养而亲不待”,而诗人通过女婿的视角,让悼念多了份责任与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