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下·北地王谌

何物谯周口似簧,几年汉帝手牵羊。
纷纷蜀土祠诸葛,香火曾分北地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讽刺了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谯周的变节行为,同时赞扬了宁死不降的北地王刘谌。

前两句用"口似簧"形容谯周能说会道,用"手牵羊"暗指他像牵羊投降的亡国之君,批评他劝刘禅投降的行为。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蜀地百姓都去祭拜诸葛亮,但真正继承诸葛亮忠贞气节的,其实是那个在亡国时选择自杀殉国的刘谌(刘备之孙)。"香火曾分"暗示刘谌配得上和诸葛亮共享人们的敬仰。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用通俗的比喻(嘴像乐器、牵羊投降)和常见意象(祠堂香火),既揭露了变节者的丑态,又歌颂了忠烈之士,表达了"气节比成败更重要"的核心思想。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让历史故事有了警醒后人的现实意义。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