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述古代战争和英雄事迹的诗词,名为《何都御腾蛟》。下面我将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
首句“旌旗千里蔽熊湘”,描绘了战争的场面。旌旗是军队的标志,千里之外都能看到,表明战争的规模很大。“熊湘”可能是指战争发生的地带。
接下来,“半壁西南一面当”,描述了战争形势的严峻。“半壁”意味着战事已经进行到关键的时刻,形势严峻。“西南”可能是指战争发生的方向或地域。“一面当”则表现出英雄人物何都御腾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第三句“铜马降来洪重叛”,描述了战争的起伏。“铜马降”可能指的是某次战役的失败,“洪重叛”则可能表示反叛的势力再次起来反抗。
第四句“龙衣认得智高亡”,可能是对战争中某个重要人物智高的描述。龙衣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这里可能用来指代智高的地位和身份。“认得智高亡”可能表示智高已经死亡或者他的事迹被铭记。
第五句“空城不守樯乌散”,描绘了城防的崩溃。“空城不守”意味着城池已经无人防守,“樯乌散”则形象地描绘了军队溃散的场景。
第六句“枯骨无归墓草荒”,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战争过后,许多战士的尸骨无人收殓,“枯骨无归”表达了对逝去战士的哀思和怀念。“墓草荒”则展示了战场的荒凉和萧瑟。
最后一句“回首汉阳门外事,渔舟渺渺水声长”,可能是对战事结束后的景象的描述。“汉阳门”可能是指某个地点,“渔舟渺渺水声长”则描绘了一种宁静和平的景象,与之前的战争场面形成对比。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对英雄事迹的叙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对战后景象的描述,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