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渡江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不愿虚度光阴、追求进取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写启程场景:诗人接到任命文书("檄")后离开幽静小路,敲着船板("鸣榔")驶离江岸。这里用"贵洲"暗示目的地的重要性,透露出诗人对前程的期待。
中间四句是渡江时的震撼体验:江中翻腾的浪花像奔腾的骏马,浩荡的江气势如相连的牛群,用动物比喻让江景充满动感。接着视角转向夜空,清冷的月光照在沙滩上,秋夜的江风急促吹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强烈对比。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表示不愿像浮云那样徒有影子却无所作为,更不想在异乡虚度时光。这里用"浮云影"比喻虚浮的人生,反衬出诗人务实进取的态度。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自然结合:惊涛骇浪暗喻仕途艰险,明月秋风象征高洁品格,最终落脚在积极用世的志向。这种借景抒怀的手法,让抽象的人生追求变得具体可感。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