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杨山人韫华病危以书见贻读竟题后

窭士无悦生,贤人每穷死。
近死持寸心,确然悟生始。
百年知莫追,既死死何俟?
但求死后波,不沈贱名氏。
杨君负道名,在世宁速毁。
毁身弗毁道,凭命实凭理。
君恐难自凭,亦难听其委。
顾以此任钜,托肩及贱子。
恻恻三百言,黯黯墨浮纸。
想君力疾书,不复惜枯指。
作书三月半,半月达吾视。
亟思报慰君,恐君已没齿。
黄土万仞泉,青天一寸晷。
置枕未及眠,谁亡更谁在?
今日东风归,漂摇众情改。
我情思缚春,因君顿弛解。
倘君身竟生,转奥夺明采。
应有含笑魂,来破梦中涕。
𧉬鸟驰空濛,未来往先待。
惟斯千载名,昭昭翊真宰。
我名愁失传,胡由与君恃?
我纵不传君,名岂逐身止?
反覆君书言,令我志摧靡。
耳摄东流江,奔腾入沧海。
沧海流无垠,名存亦稊米。
君何不达观,而不究其涘。
长饿累妻孥,独介忤乡里。
生无术禦穷,而仅恋乎是。
悲哉君百穷,不穷或赖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写给病危友人杨韫华的,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生死困境中的精神坚守。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

1. 生死观的碰撞(前16句)
诗人开篇就抛出尖锐矛盾:为什么有德才的人总是穷困潦倒?杨韫华在病危时突然顿悟——肉体终会消亡,但精神名声可以长存。这里用"黄土万仞泉"比喻死亡的深渊,用"青天一寸晷"比喻生命的短暂,形成强烈对比。

2. 托付的沉重("顾以此任钜"至"黯黯墨浮纸")
重病的杨韫华强撑病体写下绝笔信,颤抖的字迹如同浮在纸上的阴影。诗人想象友人写信时手指枯瘦却不顾疼痛的场景,这种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临终托付的悲壮。

3. 名声的悖论("我名愁失传"至"名岂逐身止")
诗人陷入矛盾思考:名声真的能超越死亡吗?他用"沧海中的一粒米"比喻名声在永恒中的渺小,质疑友人为何执着于此。这里既有对友人的心疼,也暗含对文人宿命的反思——明知虚名如浮云却仍无法超脱。

4. 现实的悲凉(最后8句)
笔锋转向残酷现实:杨韫华因清高导致妻儿挨饿,被乡邻孤立。诗人用"百穷"概括其人生困境,最终苦涩地说:或许正是这份固执,让他没有彻底被生活击垮。这种"以穷为荣"的悖论,深刻揭示了传统文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撕裂。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病危写信"这个具体场景,引出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
-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黄土vs青天、沧海vs稊米),强化情感冲击
- 不回避矛盾,既赞美友人操守,也直言这种坚持带来的现实苦难
- 语言平实却充满张力,如"枯指""黯黯墨"等意象让人过目难忘

本质上,这是两个穷书生关于"如何面对失败人生"的灵魂对话,其中对尊严的坚守、对命运的质问,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