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采桑秦家女,皎若千金璧。
君王临高台,美人奏琴瑟。
忽来关雎操,远望中心怿。
遗以双明珠,绣袋文𤄬𪄠。
家令君王臣,贱妾亦何匿。
槁壤比云霄,低昂畴能敌。
但恐失身素,玉体何当匹。
长跪前致辞,低眉中含抑。
本自不为双,悽然如初只。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采桑女被君王看中的故事,通过对比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地位悬殊下的爱情悲剧。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相遇(前六句)
采桑的秦家女像无价美玉般光彩照人。君王在高台上听到她弹奏《关雎》这首爱情曲,远远望着就心生欢喜,当即赠予她一对明珠和绣花荷包。这里用"千金璧"形容女子的珍贵,而《关雎》是《诗经》中著名的爱情诗,暗示两人情感的萌芽。

2. 身份差距(中间八句)
女子清醒认识到自己与君王的云泥之别:自己是"槁壤"(干土),对方在"云霄";自己是"贱妾",对方是"君王臣"。她担心自己配不上君王的宠爱("玉体何当匹"),这种自卑心理通过"但恐"二字表现得特别真实。

3. 拒绝(最后四句)
女子跪着低头陈情,声音哽咽地说出真相:自己早已心有所属("本自不为双")。结尾"悽然如初只"这个画面特别动人,她含着泪保持初心,就像最初独自采桑时那样孤独却坚定。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采桑女的清醒与坚守。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她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诗人用"皎若千金璧"的纯净对比"绣袋文𤄬𪄠"的华丽,用"槁壤比云霄"的悬殊凸显真爱的可贵,最后那个长跪低眉的身影,胜过千言万语。这种在权势面前保持尊严、在诱惑面前坚守本心的品质,正是这首古诗跨越千年依然动人的原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