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自然的语言,道出了时间流逝中蕴含的哲理和禅意。
前两句"今年年是去年年,此处何曾有变迁"看似在说废话,其实点破了时间的本质——年复一年看似在变,但时间本身只是人为的概念,自然界并没有真正的"变化"。这种写法让人联想到"太阳底下无新事"的智慧。
后两句突然引入一个"穿耳胡僧"的形象,这位异域僧人用"梅花落尽柳生烟"的景象,道破了时间的真相:梅花凋谢和柳烟升起看似是变化,实则是自然规律的循环。这里用视觉化的意象(凋落的梅花、朦胧的柳烟)替代抽象说理,让深刻的哲理变得生动可感。
全诗妙在:
1. 用日常事物说大道理,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
2. 通过胡僧之口说出真理,增添异域智慧和神秘感
3. 末句的画面既美又富含禅机,给人"顿悟"的感觉
4. 语言看似平淡,实则精心设计,形成"简单中见深刻"的效果
诗人要表达的是:人们总在感叹时光飞逝,但若跳出人为的时间框架,会发现所谓的变迁只是自然规律的循环呈现。这种对时间的超脱认知,正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智慧体现。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