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朝故事 其二

昔在康定初,元昊叛西陲。
朝廷起韩范,节制阃外师。
二公人中龙,材略超等夷。
匈中百万兵⑴,对面千里机。
不比大老子,而令虏能欺。
深期复灵夏,重勒燕然碑。
军中果兴谣,西贼心胆隳。
逆节遂称臣,战士解甲归。
社稷安泰山,四海绝疮痍。
堂堂宁复有,为作思贤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北宋时期西夏元昊叛乱,朝廷派韩琦和范仲淹两位名将去平定边患的故事。诗人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两位将领的非凡才能和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

诗中首先点明背景:康定年间(1040年),西夏首领元昊在西北边境造反。朝廷紧急启用韩琦、范仲淹(诗中简称"韩范")两位帅才,让他们全权指挥边防军事。诗人称赞他们就像"人中之龙",军事才能远超常人——胸中装着百万雄兵的韬略,能洞察千里之外的战机。这里用"匈中百万兵"(匈通"胸")的比喻特别形象,说他们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智慧打仗。

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来突出他们的厉害:不像某些平庸的将领("大老子"是轻蔑的称呼)那样被敌人欺负。他们原本的远大目标是收复灵州、夏州等失地("灵夏"),甚至想重现汉代窦宪在燕然山刻碑记功的辉煌。结果仗还没打完,军中就传唱起歌颂他们的民谣,直接把西夏叛军吓得胆战心惊("心胆隳"就是吓破胆的意思),最后元昊乖乖投降称臣,战士们得以卸甲归田。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因为这场胜利,国家稳如泰山,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诗人感叹这样辉煌的功业如今难再见到,所以写下这首《思贤诗》来追念先贤。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既写出了名将运筹帷幄的智慧,又通过"军中谣"这个细节展现了将士们的士气,最后落脚到和平的可贵,层层递进,很有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