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广福寺石屏山房怀曾子白修撰陈伯清侍讲
游行滞春雨,憩息依禅林。
寺门闭寥阒,崖石耸嵚崟。
幽禽飞复止,修竹何森森。
赏寂屏尘虑,观空起遐心。
分榻坐云影,巡廊步晚阴。
缅怀玉堂彦,曾此共登临。
惆怅抚遗迹,石径苍苔深。
寺门闭寥阒,崖石耸嵚崟。
幽禽飞复止,修竹何森森。
赏寂屏尘虑,观空起遐心。
分榻坐云影,巡廊步晚阴。
缅怀玉堂彦,曾此共登临。
惆怅抚遗迹,石径苍苔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雨中游览广福寺,触景生情怀念友人的场景。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前六句写景。诗人因春雨滞留,来到寂静的禅寺暂歇。寺门紧闭显得空寂,山崖高耸险峻。林间鸟儿时飞时停,细长的竹林茂密幽深。这里用"幽禽飞复止"的动态和"修竹何森森"的静态形成对比,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中间四句写感悟。在这寂静的环境中,诗人放下世俗烦恼("屏尘虑"),产生超脱的念头("起遐心")。他坐在云影笼罩的石凳上,沿着回廊漫步,感受傍晚的清凉。通过"分榻"、"巡廊"两个动作,展现诗人悠闲自得的状态。
最后四句抒情。诗人想起曾在这里同游的两位好友("玉堂彦"指才华出众的朝中同僚),如今物是人非,只能惆怅地抚摸当年走过的石径。结尾"石径苍苔深"用青苔满径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时光流逝、友人离散的感伤。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怀念故交的情怀。诗中"赏寂"、"观空"等词句,也透露出佛教思想对诗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