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用韩昌黎韵同彭应之作
既有阳春曲,那无白雪谣。
连天飞不断,著地煖还销。
未掩高人户,难齐衲子腰。
稍开银世界,渐长玉枝条。
兴尽愁烟艇,行迷认野桥。
酒肠浑欲冻,吟笔为谁摇。
残腊成三白,馀寒又一朝。
香随梅蕊落,轻伴柳花飘。
神女羞捐佩,鲛人敢献绡。
东皇应好事,避舍亦相饶。
连天飞不断,著地煖还销。
未掩高人户,难齐衲子腰。
稍开银世界,渐长玉枝条。
兴尽愁烟艇,行迷认野桥。
酒肠浑欲冻,吟笔为谁摇。
残腊成三白,馀寒又一朝。
香随梅蕊落,轻伴柳花飘。
神女羞捐佩,鲛人敢献绡。
东皇应好事,避舍亦相饶。
现代解析
这首《春雪用韩昌黎韵同彭应之作》描绘了一场春雪的美景,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1. 春雪的双重性
诗的开头用"阳春曲"和"白雪谣"形成对比,点出春天飞雪的独特景象。诗人观察到雪花"连天飞不断"的壮观,又注意到它们落地就融化("著地煖还销")的短暂,这种转瞬即逝的美让人感慨。
2. 雪中众生相
诗中写到这场雪让"高人"(隐士)来不及关门,僧人("衲子")的腰都冻得直不起来,用幽默的方式表现了春雪的突然和寒冷。但随后笔锋一转,描写银装素裹的世界和挂满雪的树枝,画面顿时变得纯净美好。
3. 诗人的矛盾心情
在赏雪时,诗人既想乘船赏景("烟艇"),又担心迷路;既想喝酒取暖,又提不起兴致写诗。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就像我们遇到美景时既兴奋又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4. 时间的隐喻
"残腊成三白"指腊月最后的雪,"馀寒又一朝"说寒冷还将持续。但随即笔调转向希望——梅花在雪中绽放,柳絮般的雪花轻飘,暗示冬天终将过去。
5. 神话的运用
结尾用"神女"(神话中的仙女)不好意思丢弃玉佩,"鲛人"(传说中的人鱼)不敢献上薄纱来形容雪的精致。最后说春神("东皇")应该会好心收走这场雪,给春天让路,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春暖花开的期待。
全诗就像一组动态的雪景镜头,从飘雪到融雪,从寒冷到希望,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诗人通过这场春雪,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以及冬天将尽时那种既留恋又期盼春天的复杂心情。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