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年中秋无月今年凡数夕有之十五日尤佳
境浊常鲜惬,事难获易欣。
皎月当中秋,觇候每倦勤。
扁舟泊沙岸,是夕无纤云。
冷侵碧琉璃,又如烂镕银。
十年五年无,千里万里明。
对此欲不饮,恐触蟾兔嗔。
尊空更重看,徐步长江滨。
大鱼时拨剌,宿鹭联拳惊。
可无横吹者,或有琵琶人。
领览此奇绝,但怕添愁新。
颇欲从冰娥,暂陪白玉轮。
载我到广寒,一醉罗袜尘。
归来闭阁卧,耿耿鸡未晨。
顾瞻篷窗间,尚馀半金盆。
皎月当中秋,觇候每倦勤。
扁舟泊沙岸,是夕无纤云。
冷侵碧琉璃,又如烂镕银。
十年五年无,千里万里明。
对此欲不饮,恐触蟾兔嗔。
尊空更重看,徐步长江滨。
大鱼时拨剌,宿鹭联拳惊。
可无横吹者,或有琵琶人。
领览此奇绝,但怕添愁新。
颇欲从冰娥,暂陪白玉轮。
载我到广寒,一醉罗袜尘。
归来闭阁卧,耿耿鸡未晨。
顾瞻篷窗间,尚馀半金盆。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中秋赏月的独特体验,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场难得的月光盛宴。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平时生活不如意("境浊常鲜惬"),但这次中秋夜却格外开心。他像发现宝贝一样,因为往年中秋经常阴天看不到月亮("皎月当中秋,觇候每倦勤"),今年却连续好几个晚上都能看到,尤其是八月十五这天特别美。
他坐在停泊岸边的小船上,看到夜空干净得没有一丝云彩。月光洒在江面上,江水像碧绿的琉璃,又像熔化的白银闪闪发光("冷侵碧琉璃,又如烂镕银")。诗人感慨这样的美景五年十年都难得一见,但今晚的月光却能照亮千里万里。
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觉得不喝酒都对不起月亮("对此欲不饮,恐触蟾兔嗔")。他喝光酒又去看月亮,在江边散步时,看到大鱼跃出水面,惊飞了蜷缩睡觉的白鹭。这时他突发奇想:要是有个会吹笛子弹琵琶的人伴奏该多好。
虽然月色绝美,诗人却怕看久了会勾起新愁。他异想天开想跟着嫦娥("冰娥")去月宫("广寒")喝个痛快,醉倒在月宫的台阶上("罗袜尘"指嫦娥的仙居)。等回到人间,天还没亮,从船窗望出去,月亮还像半个金盆挂在天边。
全诗妙在把一次普通的赏月写得像探险一样新奇。诗人用"烂镕银"这样接地气的比喻写月光,把神话传说(嫦娥、月宫)融入现实场景,最后"半金盆"的描写既形象又有趣,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