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写给早逝儿子的深情悼念之作,字字血泪却又不失文人风骨。
前四句像一封永远寄不出的信:父亲把写满思念的信笺封好,可收件人"九龄"(九岁的孩子)再也收不到了。他说孩子从小就不像普通婴孩那样懵懂,反而格外懂事,这种超越年龄的聪慧让父子感情特别深厚,如今生死相隔更让人肝肠寸断。
后四句用三个生活场景道尽凄凉:曾经教孩子读书的亭台下,如今只剩野草疯长;私塾里红色的帐幔还在,却再也等不来那个读书的小身影。最后父亲独自划船载酒,在江上回忆当年与孩子共吟《沧浪歌》的时光——"濯缨"典故暗含文人高洁品格,既是对孩子的赞美,也是父亲在悲痛中坚守风骨的写照。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明明写的是最撕心裂肺的丧子之痛,却用"绛帐""玄文""濯缨"等雅致意象来承载,就像把血泪凝成琥珀,让极致的哀伤沉淀出克制而永恒的美。这种"痛到极致反而平静"的表达,比嚎啕大哭更有震撼力。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