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出门看到的春日景象,以及他内心的孤独感。
前两句"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写景:诗人出门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春色。"平芜"就是平坦的原野,这里用"满"字形容春色无处不在,生机勃勃。
后两句"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抒情:面对美好春光,诗人却感叹没有知心朋友,只能像古代高阳的酒徒那样独自饮酒。这里用"高阳酒徒"的典故(指汉代郦食其,以豪饮著称),暗示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苦闷。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明媚的春景反衬内心的孤独,形成强烈对比
2. 短短四句就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情的自然过渡
3. "高阳一酒徒"这个典故用得巧妙,既表达借酒消愁,又暗含怀才不遇
诗人通过日常的春日所见,表达了古代文人常见的一种心境:在繁华世界中感到孤独,渴望知音而不得,只能借酒浇愁。这种情感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