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离家乡的官员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前两句"吴岳片云横,偏关远宦情"用高耸的吴岳山和飘浮的云朵,象征游子与家乡的遥远距离。"片云"这个意象特别巧妙,既写实又传神,让人联想到游子就像一片漂泊的云。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思乡之情:"乡林孤望断"写望眼欲穿也看不到家乡树林;"客路寸心倾"说旅途中整颗心都牵挂着家乡;"带雁迷亲舍"借大雁迷路暗喻自己思念成疾;"缘霜度客旌"用寒霜中的旌旗衬托旅途艰辛。这些画面都很生活化,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思乡之苦。
最后两句"太行曾按节,千古重怀英"突然把视野拉大,提到太行山和古代英杰,既点明自己的官员身份,又暗示这种思亲之情是古今共通的。这种从个人情感升华到普遍情感的写法,让诗歌更有深度。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它用具体的景物(云、山、雁、霜)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既形象又含蓄。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想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自己体会,这种表达方式比直白抒情更有韵味。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