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九月八日同范长倩朱君采董遐周西湖泛舟次遐周韵
花源神界敞,香海沃焦浮。得似钟期赏,相将范蠡舟。
捲帘延远岫,催榜度飞楼。有客恒冠鹖,诸君颇下鸥。
节逢青女候,人尽墨卿流。梅屿宁回驾,渔庄可借筹。
调刁闻爽籁,欸乃间清讴。繁露频摇笔,行云逐啭喉。
醁醽中圣趣,篱落野夫谋。钟寂莲花土,灯疏杜若洲。
亦知秋凛在,多为夕佳留。欲续龙山会,唯须秉烛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秋日泛舟西湖的雅集场景,充满闲适洒脱的文人意趣。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泛舟之乐。诗人用"花源神界"形容西湖如仙境般美丽,把这次出游比作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会,又像范蠡携西施泛舟的逍遥。他们卷起船帘远望山色,催促船夫快速划过楼影,画面动静结合。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生动记录聚会细节。诗人调侃有朋友总戴着鹖冠(武士帽)装严肃,而其他人都像亲近鸥鸟的隐士般随性。正值秋霜时节(青女是霜神),这群墨客文人经过梅林渔村也不停留,只顾着听风吹竹林的声响、船桨的吱呀声与清越的歌声。有人挥笔写诗,有人对云高歌,喝着美酒(醁醽是绿酒),讨论着田园生活计划。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尽兴而归。当寺庙钟声渐歇(莲花土指佛寺),岸边灯火稀疏时,他们明知秋夜寒凉,却因暮色太美而流连。最后诗人提议:要像古人龙山聚会那样尽兴,就该点上蜡烛继续夜游啊!
全诗妙在三点:1.用"钟期""范蠡"等典故不着痕迹地抬高聚会格调;2."催榜度飞楼""欸乃间清讴"等动态描写让画面鲜活;3.结尾"秉烛游"的提议,把文人率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与好友纵情山水、诗酒风流的闲适,正是古代文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