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过雁丘并谒元遗山墓)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雁丘长听汾河水,谁见鹭朋鸥侣?
馀块土,七百载、华星秋月愁都付。
斯人杳去。
剩小径香幽,遥山影翠,犹啸旧风雨。
忻州远,孤冢围高万树,渔阳几动鼙鼓。
天生天化周流过,毕竟三春无主。
君莫语,满尘世、野樵閒话空千古。
旗亭少伫。
但目送归鸿,烟村渺渺,怀戚竟谁与。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元好问的《雁丘词》为引子,探讨了"情为何物"这个永恒主题。全词情感深沉,既有对爱情的思考,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上阕从汾河边的雁丘写起。作者站在元好问曾经感叹"生死相许"的地方,看着七百年来不变的汾河水,却再也看不到当年双雁的身影。这里用"华星秋月"的永恒反衬生命的短暂,用"斯人杳去"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最后三句写景抒情,通过"小径香幽""遥山影翠"的静谧画面,衬托出风雨中仿佛还能听到的古人叹息。

下阕转到元好问墓前的景象。"忻州远"点出墓地位置,"孤冢围高万树"营造出寂寥氛围。"渔阳鼙鼓"暗指历史上的战乱动荡,与"天生天化"的自然规律形成对比。作者感叹春天依旧轮回,但已物是人非。"野樵閒话"暗示历史真相往往被后人随意评说。结尾处作者在旗亭驻足,目送归鸿飞向远方,烟村渺茫中独自感伤,无人倾诉。

全词最大的特点是时空交错。作者将眼前景、历史事、心中情巧妙融合,用自然永恒反衬人事无常。语言上善用对比手法,如"华星秋月"与"馀块土"、"天生天化"与"三春无主"等,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最后以景结情,余韵悠长,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孤独与怅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