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三泉即事
暗发三泉山,穷秋听骚屑。北林夜鸣雨,南望晓成雪。
只咏北风凉,讵知南土热。沙溪忽沸渭,石道乍明灭。
宛若银碛横,复如瑶台结。指程赋所恋,遇虞不遑歇。
重纩濡莫解,悬旌冻犹揭。下奔泥栈榰,上觏云梯设。
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憧憧往复还,心注思逾切。
冉冉年将病,力困衰怠竭。天彭信方隅,地势诚斗绝。
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京坻有岁饶,亭障无边孽。
归奏丹墀左,骞能俟来哲。
只咏北风凉,讵知南土热。沙溪忽沸渭,石道乍明灭。
宛若银碛横,复如瑶台结。指程赋所恋,遇虞不遑歇。
重纩濡莫解,悬旌冻犹揭。下奔泥栈榰,上觏云梯设。
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憧憧往复还,心注思逾切。
冉冉年将病,力困衰怠竭。天彭信方隅,地势诚斗绝。
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京坻有岁饶,亭障无边孽。
归奏丹墀左,骞能俟来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秋夜出发的艰难旅程,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张力。
开篇"暗发三泉山"直接点明夜间启程的场景,"穷秋"二字暗示深秋时节的萧瑟。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用"北林夜鸣雨"与"南望晓成雪"展现南北气候差异,北方下雨南方下雪,暗示旅途跨越的地域之广。
中间部分用生动的比喻描写路途艰险:沙溪突然沸腾,石道时隐时现,像铺满白银的沙滩,又像冰雪筑成的楼台。这些意象既美丽又危险,暗示旅途的不可预测性。"重纩濡莫解"写衣服被雨雪浸透,"悬旌冻犹揭"写旗帜冻僵却仍在飘扬,细节描写凸显行军的艰辛。
后段通过"羸马顿"(瘦马疲惫)、"惴人跌"(行人战战兢兢)等细节,继续强化旅途的艰难。"憧憧往复还"写行人往来穿梭的忙碌,"冉冉年将病"则转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透露出身心俱疲的状态。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自我反思:虽然身居高位(尚书履、使臣节),但面对天险地势仍感渺小。结尾"骞能俟来哲"(愿才能等待后来的贤者)流露出谦逊和期待,暗示这场艰苦旅程带给他的精神洗礼。
全诗以景写情,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人生境遇相结合,在描写行军艰难的同时,也展现了官员履职的不易。诗人用大量生动的自然意象(雨雪、沙溪、石道)和精巧的比喻(银碛、瑶台),让读者仿佛亲历这段充满挑战的旅程,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坚韧精神与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