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略带忧伤的山水田园画面,通过樵夫和渔民的歌声传递出人间与超脱世俗的情感碰撞。
前两句是生动的场景描写:夕阳下,樵夫的歌声随风飘荡在林间;夜色渐浓时,渔民的号子从前方的河湾传来。这两个画面充满自然气息,让人仿佛能听到风声、歌声,感受到黄昏到夜晚的时光流动。
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这样的曲调(指樵歌渔唱)普通人其实听不懂,因为它们像"离鸾别鹤"一样(这里用两种分离的珍禽比喻超脱世俗的高雅艺术),只有懂得其中深意的人才会去追寻。诗人暗示这些自然的声音中藏着超越日常生活的哲理或情感,但大多数人忙于世俗,无法领会其中的深意。
全诗的精妙在于用最平凡的樵夫、渔民生活场景,引出对艺术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事物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美,只是需要一颗安静细腻的心去发现。同时,也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淡淡孤独感。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