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士形象,充满仙风道骨的气息。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1. 隐居环境 开篇用"中麓"点出李伯华隐居在青山深处,用"青丘""太岳"这些充满仙气的山名,暗示这不是普通人的住所,而是像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
2. 学识修养 "藏书侔宛委"说他藏书堪比传说中的宛委山藏书(大禹藏神书的地方),"问道即崆峒"把他比作在崆峒山问道的黄帝,这两句用神话典故突出主人公学问渊博、境界高远。
3. 生活状态 "鸾鹤烟云驾"写他出行有鸾鹤驾车、穿行云间,"乌蟾日月笼"说他的住处能容纳日月(古代传说太阳里有金乌,月亮里有蟾蜍),这些夸张描写把他塑造成超脱尘世的仙人形象。
4. 交往境界 最后两句说普通人难以接近这位隐士,只有"谷神"(道家指虚空之神)能与他心灵相通,强调了他清高绝俗的精神境界。
全诗通过神话意象和自然景观的堆叠,塑造了一个介于人神之间的隐士形象。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外貌性格,而是用"藏书""问道"展现学识,用"鸾鹤""日月"烘托气度,让读者在仙气缭绕的意境中感受隐士的风采。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蕴藉之美的典型体现。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