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成墩

翛翛一羽翁,奇骨两目方。
乃以贫自乐,餐霞辟谷肠。
混世人莫识,结茅居僻荒。
一墩仅十亩,培塿萃彼疆。
惠峰作南屏,秦望横北墙。
隐此不记年,悟仙号青旸。
翩然仙道成,陟墩神远翔。
指墩名道成,人以许仙扬。
岂无缑山人,吹笙云锦裳。
令威去千年,归来赋歌章。
青旸得仙去,千古传此乡。
讹而为柳蹠,吴鲁路渺茫。
柳为横行盗,安肯城此旁。
不知何愚人,鱼鲁昧审详。
至今传名误,使志乘其将。
吾为正斯缪,百世流馀芳(明张衮嘉靖《江阴县志》卷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青旸"的隐士得道成仙的故事,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描写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翛翛一羽翁"),虽然生活清贫但自得其乐,靠吸风饮露修炼("餐霞辟谷肠")。他在偏僻地方搭茅屋隐居,住的小土坡才十亩大,周围有惠峰、秦望两座山当天然屏障。

这位隐士修炼成仙后,人们把他住的小土坡称为"道成墩",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许仙"。诗中用两个典故作对比:一个是周灵王太子晋在缑山乘鹤成仙,另一个是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都是为了说明青旸真人成仙的真实性。

后半段批评有人把这个地方误传成盗跖(柳下跖)的地盘。诗人觉得很荒唐:盗跖这种横行霸道的强盗,怎么可能在这种修仙圣地筑城?最后诗人说要纠正这个错误,让正确的故事流芳百世。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把仙风道骨的隐士和凶恶的盗贼作鲜明对比,既赞美了修仙文化,也讽刺了以讹传讹的现象。最有趣的是诗中提到的"许仙",和《白蛇传》的许仙同名,但其实是不同人物,这个巧合给诗歌增添了一丝趣味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