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木香花凋零时的凄美景象,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递出淡淡的哀愁。
前两句写风雨后的凋零画面:残红挂满花架,泥土还带着春天的气息,但风雨摧残后的花朵已不堪入目。这里用"剧不堪"强调风雨的无情。
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写花的心事:紫色的花蕊像凝结的愁绪(紫玉芳心),清晨的花朵仿佛含着幽怨(素娥清怨)。月光下的花影如薄纱般朦胧,花香比麝香更浓郁;凋落的花瓣像雪一样堆积,花房小巧如蚕茧。这里用"浓于麝""小似蚕"这样具体的比喻,让读者能直观感受花的形态。
最后两句突然转到历史典故:看到这样的景象,让人想起三国时爱香的荀彧,他留下的香气三日不散。这里用"馀香三日"既写花香的持久,也暗喻美好事物虽然凋零,但留给人的记忆会长久留存。
全诗最妙处在于:表面写花谢,实则写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通过视觉(残红、紫玉、雪簇)、嗅觉(浓于麝)、触觉(月流绡帐)等多重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那架风雨后的木香,闻到那若有若无的花香。最后的典故运用,又把个人感伤升华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