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去道州拜访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号濂溪)故居时的所见所感。
开头两句写作者翻越曲折的山岭,终于来到周敦颐曾经居住的地方。"迢迢"和"萦纡"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路途的遥远和曲折。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故居的景象:老房子里还挂着太极图(周敦颐以研究太极图说闻名),古老的石碑上刻着他的著作《通书》。虽然时光流逝,但春天的落花和鸟鸣依旧美好,窗前的青草和池中的莲花也保持着当年的样子。这些景物描写既展现了故居的历史感,又暗示周敦颐的思想和精神依然鲜活。
最后两句写作者站在周敦颐曾经钓鱼的石头上,感受到整个庭院都沐浴在"光风霁月"之中。这里的"光风霁月"既指自然风光,也暗指周敦颐光明磊落的人格和清澈明净的思想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写故居景物,表达了对周敦颐的敬仰之情。作者没有直接赞美周敦颐,而是通过"老屋""古碑""窗草池莲"等具体景物,让读者感受到这位哲学家的精神长存。诗中景物描写清新自然,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读来令人回味。
柴随亨
柴随亨(一二二○~?),字刚中,号瞻岵居士,江山(今属浙江)人。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三十七(《宝祐四年登科录》)。曾知建昌军。宋亡,与兄望、弟元亨、元彪俱隐于榉林九磜之间,世称‘柴氏四隐’。著作已佚。明万历中裔孙复贞等搜辑遗稿,编为《柴氏四隐集》。事见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一。柴随亨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为本,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