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四夜雨过差凉閒坐和徐子融晦日所寄四绝 其四

此理分明见各偏,何时讲习到同然。
寄书好与随庵道,千里元来共一天(自注:随庵,谓余方叔。)。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对道理的理解常常有偏差,但最终大家应该能达成共识。作者用简单的生活场景表达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说:同一个道理,大家理解的角度各不相同(就像看同一件物品,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侧面也不同)。作者期待有一天大家能通过交流讨论,达成一致的认识(就像围在一起把物品看全面)。

后两句是写给朋友随庵的:想告诉这位远方好友,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头顶其实是同一片天空(暗指我们追求真理的心是相通的)。这里的"千里共一天"既是写实(物理距离),也是比喻(精神共鸣)。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思想碰撞写得如此生活化:
1. 用"看东西角度不同"比喻认知差异,形象好懂
2. "讲习到同然"像在说朋友间聊天达成共识的过程
3. 最后用共赏一片天空的画面,温暖地化解了开头说的分歧

这种把哲学思考融入日常书信的写法,既亲切又有深度,就像现在朋友微信聊天时突然说出的人生感悟,自然而不说教。

陈文蔚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