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乾元寺`住持实大师(思实座主)
乾元古道场,宛在香山阳。
实师应请去,无滞于一方。
飘然振镮锡,殊不事包囊。
孤风尤可尚,静法固有常。
真心得正住,安重如陵冈。
况闻师议论,博洽而精详。
和会禅与讲,若登圭峰堂。
迎知向学众,汲汲趋门墙。
洪钟既大叩,随宜为发扬。
清伊自南来,长波极渺茫。
所谓筏喻者,利济如侨梁。
实师应请去,无滞于一方。
飘然振镮锡,殊不事包囊。
孤风尤可尚,静法固有常。
真心得正住,安重如陵冈。
况闻师议论,博洽而精详。
和会禅与讲,若登圭峰堂。
迎知向学众,汲汲趋门墙。
洪钟既大叩,随宜为发扬。
清伊自南来,长波极渺茫。
所谓筏喻者,利济如侨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寺院住持(实大师)离开乾元寺时的情景,赞颂了他的品德和学识。
开篇先介绍乾元寺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古道场),位于香山南麓。接着描写实大师洒脱离去的形象:他轻装简行(不事包囊),只带着僧人标配的镮和锡杖,展现出超然物外的风范。这里用"飘然"二字特别传神,让人仿佛看到大师衣袂飘飘的仙姿。
中间部分集中赞美大师的修为:他内心宁静(静法固有常),像山冈般稳重;学问渊博,能把深奥的禅宗理论和佛教经典(禅与讲)融会贯通,就像唐代高僧圭峰宗密那样学识渊博。他的讲经吸引众多求学者蜂拥而至(汲汲趋门墙),就像洪钟被敲响后余音袅袅,大师的教诲也深入人心。
最后用洛水(清伊)的比喻升华主题:河水奔流象征佛法无边,大师就像渡人的舟桥(筏喻、侨梁),帮助众生渡过苦海。这个结尾把抽象佛理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大师的慈悲胸怀。
全诗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通过具体景物和比喻,把一位淡泊名利、学识渊博的高僧形象刻画得生动可感。最打动人的是诗中流露的敬重之情,让我们隔着千年时光,依然能感受到这位大师的人格魅力。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