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骤冷凄然

天高气萧瑟,薄薄寒中人。
登山兮临水,贫士志不平。
惆怅徒自怜,羁旅谁友生。
申旦耿不寐,淹留可无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寒文人在秋雨后的孤独与苦闷。

开篇"天高气萧瑟"用空旷高远的天空和萧瑟的秋风,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薄薄寒中人"的"薄薄"二字很精妙,既形容寒意的轻微渗透,又暗示诗人衣衫单薄、难以御寒的窘境。

中间四句直抒胸臆:诗人登山临水本为排遣愁绪,却因贫寒处境而更加愤懑不平。"惆怅徒自怜"道出无人理解的孤独,"羁旅谁友生"则强化了漂泊无依的凄凉感。这里的"友生"不是指朋友,而是表达"何处是我的归宿"的迷茫。

结尾两句最见功力:诗人彻夜难眠("申旦"指通宵),在辗转反侧中意识到自己可能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耿"字既形容烛光微弱,也暗喻心绪不宁;"淹留"二字既有滞留他乡之意,也包含对生命流逝的焦虑。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与内心世界完美交融。萧瑟的秋风、清冷的山水不仅是背景,更是诗人情绪的投射。那种寒士的失意、游子的孤独、志士的焦虑,通过质朴的语言自然流淌,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