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纯浩然见过径饮成醉夜中雨作比近五鼓月色满空晓起书长语赠二子
退之方北归,见蠍即成喜。
东坡还泗上,铎声欣入耳。
而况羁旅中,解后遇知己。
东风淡荡百草芳,游丝飞絮白日长。
一杯相祝对流水,白酒微带溪芹香。
渔歌樵唱竟相属,不觉半山无夕阳。
醉卧山堂听山雨,冰雪对床挥夜语。
一镫照壁映悠悠,恰似孤舟泛青楚。
梦回酒醒明月高,风雨向来无处所。
人生哀乐本皆空,莫令身世如飞蓬。
东坡还泗上,铎声欣入耳。
而况羁旅中,解后遇知己。
东风淡荡百草芳,游丝飞絮白日长。
一杯相祝对流水,白酒微带溪芹香。
渔歌樵唱竟相属,不觉半山无夕阳。
醉卧山堂听山雨,冰雪对床挥夜语。
一镫照壁映悠悠,恰似孤舟泛青楚。
梦回酒醒明月高,风雨向来无处所。
人生哀乐本皆空,莫令身世如飞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好友在春日里偶遇、畅饮、夜谈的温馨场景,表达了人生漂泊中遇到知己的珍贵,以及看淡世事变迁的豁达心境。
开篇用韩愈(退之)见到蝎子都高兴、苏轼(东坡)听到檐铃声都欣喜的典故,说明人在孤独时对微小事物都会格外珍惜,更何况是在漂泊途中遇到知己好友呢?这里用历史名人的例子让读者更容易共情。
中间部分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春日聚会:春风轻拂、草木芬芳、柳絮飘飞的白昼,两人对着流水举杯,酒中带着溪边芹菜的清香。渔夫樵夫的歌声此起彼伏,不知不觉就喝到夕阳西下。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动人的是夜谈场景:醉卧山间听着雨声,在烛光映照的墙壁前彻夜长谈,就像一叶孤舟漂在江上。这里把室内烛光比作江上孤舟,既形象又带着淡淡的孤独感。
结尾处笔锋一转:酒醒时只见明月高悬,风雨早已停歇。诗人顿悟人生悲欢本就虚幻,劝诫自己不要像无根飞蓬般随波逐流。这种从具体场景升华到人生感悟的写法,让普通的聚会有了哲学深度。
全诗妙在将日常聚会写得如诗如画,又自然流露出深刻的人生思考。通过春日夜饮这个小切口,展现了中国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和"人生如寄"的智慧,读来既有画面美感,又能引发共鸣。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