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戊戌四月) 其三
豫章生七年,荏染不成株。
其上矗楩楠,郁郁干云衢。
匠石忽惊视,谓与凡材殊。
诘朝事斤斧,浃辰涂丹朱。
明堂高且严,詄荡天人居。
虹梁抗日月,菡萏纷扶敷。
顾此豫章苗,谓为中欂栌。
付彼拙工辈,刻削失其初。
柯干未云坚,不如栎与樗。
中道失所养,幽怨当何如。
其上矗楩楠,郁郁干云衢。
匠石忽惊视,谓与凡材殊。
诘朝事斤斧,浃辰涂丹朱。
明堂高且严,詄荡天人居。
虹梁抗日月,菡萏纷扶敷。
顾此豫章苗,谓为中欂栌。
付彼拙工辈,刻削失其初。
柯干未云坚,不如栎与樗。
中道失所养,幽怨当何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了一个关于"豫章木"(一种优质木材)的成长故事,用树木比喻人才的遭遇,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前八句说:一棵豫章树长了七年,还没长成栋梁之材。它周围的高大楩楠树已经长到云端,被路过的木匠看中,认为是不凡之材。第二天就被砍伐加工,涂上红漆,用来建造帝王居住的华丽宫殿。
中间六句形成对比:同样是豫章树,却被当作普通房梁材料,交给手艺差的工匠处理。在加工过程中,树木原本的优点都被破坏了。这些树还没完全长结实,其实还不如普通的栎树和臭椿树实用。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好苗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好的培养,最终只能沦为平庸,这种遗憾该向谁诉说呢?
全诗用树木比喻人才,说明三个道理:
1. 成长环境很重要(周围都是大树会压制小树成长)
2. 机遇很重要(有的树被名匠发现,有的遇到蹩脚工匠)
3. 培养过程很重要(好材料被糟蹋,还不如普通材料)
诗人其实是在借树喻人,表达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不满,也暗含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把抽象的人才问题用具体的树木故事表现出来,容易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