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渡京口

鼓枻凌渺江,江色净如淀。
宿雨乍澄霁,浮虹尚隐见。
金焦崒中流,气候纷可辨。
长夏郁草卉,灵霞变昏旦。
不染九隅尘,颇壮三山观。
平生沧海心,兹游亦堪羡。
吾道岂匏系,世故多龙战。
伯鸾会稽隐,亭伯辽海窜。
伤哉丹阳篴,凄其广陵散。
时命古有然,适性勿三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时渡江的壮丽景色,同时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全诗可分为写景和抒情两部分。

前八句写景:诗人划着小船穿过宽阔的江面,江水清澈如蓝靛。夜雨刚停,天空放晴,彩虹若隐若现。金山和焦山耸立江心,山色随天气变化而不同。盛夏草木茂盛,朝霞晚霞变幻多姿。这景色不染尘俗,比传说中的蓬莱仙山还要壮观。

后八句抒情:诗人说自己一直向往大海般的广阔胸怀,这次游历更添向往。人生理想不该被束缚("匏系"指葫芦被藤蔓缠绕),但现实却充满争斗。他联想到两位历史人物:梁鸿(伯鸾)在会稽隐居,崔骃(亭伯)被贬辽东。最后用"丹阳篴"(笛声)和"广陵散"(古琴曲)的典故,表达对命运无常的感伤,但劝慰自己要顺应本性,不必过多叹息。

全诗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象与深沉的人生感慨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既向往自由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矛盾的复杂心境。语言生动形象,用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