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介休郭有道祠见傅公他隶书中郎旧诔叹美不已纪以诗

系马古槐下,槐花石堂偏。
谁书有道碑,古法蛟龙缠。
其文中郎旧,书亦堪比肩。
嗟哉浊堂老,纵横照秋烟。
鸿都迹久芜,帷幕留残镌。
夏承谁呵护,灵光犹岿然。
巍巍九疑颂,托迹于神仙。
此碑妙接武,绝响续千年。
梁鹄鄙不为,颉籀或后先。
我来重叹息,典型欣目前。
坐卧欲三日,苦被尘累牵。
上马再回首,孤鹏方高骞。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路过介休郭有道祠,看到傅山(字公他)用隶书写的蔡邕(字中郎)旧碑文,被深深打动而写下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初见石碑的震撼(前8句):
诗人把马拴在老槐树下,看到石堂边槐花飘落。石碑上的字像蛟龙盘绕,既有蔡邕原文的风骨,傅山的书法也毫不逊色。诗人感叹傅山(浊堂老,指隐居的傅山)的墨宝在秋烟中依然气势磅礴。

2. 石碑的历史价值(中间8句):
诗人联想到汉代鸿都门学的书法早已消失,但这块碑却像鲁灵光殿一样奇迹般留存。他把这碑比作舜帝的九疑山颂碑,说傅山的字既传承古法(接续了失传千年的书法传统),又超越了梁鹄(汉代书法家)等名家,甚至可比上古文字(颉籀是传说中造字者的文字)。

3. 流连忘返的遗憾(最后6句):
诗人反复欣赏舍不得走,甚至想住上三天,但被俗事牵绊不得不离开。最后上马回头时,看到孤鹏高飞,暗喻傅山书法如大鹏展翅般超然脱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蛟龙缠""秋烟""孤鹏"等生动比喻,让静态的书法有了飞动的气势
- 通过古今对比(蔡邕原文与傅山书法,鸿都遗迹与此碑留存),突出艺术生命的永恒
- 结尾的"孤鹏高骞"既是实景,又暗含对傅山人格与书法的崇高评价,余韵悠长

诗人其实是在说:真正好的艺术能穿越时空,让人忘记时间流逝,甚至让人想抛下一切琐事专心欣赏。这种遇到杰作时"坐卧欲三日"的痴迷,很多人都有共鸣。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