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竹卷

淇澳纪卫风,渭滨存汉官。
彼美君子德,致用非一端。
何来托根非,遂觉据地难。
或欲拔千条,或须斩万竿。
人情夫岂远,忌等当门兰。
湫隘匪所宜,根株贵得完。
可以倾朝阳,可以凌风湍。
无为人所媚,无为物所干。
庶几松柏朋,相将保岁寒。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题,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君子品格的赞美和对处世之道的思考。

诗的前四句用历史典故开篇:淇水边的竹子被《诗经》歌颂,渭水边的竹林见证过汉代官员的品格。这些竹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象征君子的德行,而君子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单一用途上。

中间部分用竹子遇到的困境比喻人生处境:有的竹子因为扎根位置不对难以生存,有的被要求长成千条细枝,有的则被要求砍掉万竿。这就像现实中人们常因所处环境或他人要求而陷入两难,就像古人忌讳门前种兰草一样,美好的事物也可能因位置不当遭人排斥。

接着提出处世智慧:在低洼处(比喻恶劣环境)难以施展才华,但保持根本的完整更重要。真正的君子应当像竹子一样,既能享受阳光又能抵御狂风,既不谄媚讨好他人,也不被外物干扰。

最后以松柏作比:竹子应当与松柏这样的坚贞之木为友,共同抵御严寒(比喻艰难处境)。全诗通过竹子的形象,倡导一种保持本真、刚柔并济、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强调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品德的重要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