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描绘一个人听闻苏轼重游南山的情景和心境,表达了对这次重游的美好期待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接下来我会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句“终南重到已春回”,直接点明了诗人听闻苏轼重游南山的消息,并且春天已经到来,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人用“重到”这个词,表现了这座山的地位和价值,也表达了对苏轼此次旅行的期待和兴奋。
次句“山木缘崖绿似苔”,则进一步描述了南山春天的美景。山中的树木沿着山崖生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第三句“谷鸟鸣呼嘲独往”,诗人描述了山谷中的鸟儿鸣叫的情景。鸟儿们似乎在呼唤着苏轼独自前往某个地方,这也暗示了苏轼此次旅行的孤独和冒险。同时,“独往”这个词也表达了苏轼的勇气和决心。
第四句“野人笑语记曾来”,诗人通过描绘野人的笑声,展现了南山的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氛围。野人们的笑声中蕴含着对苏轼的欢迎和对过去的回忆。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南山的温馨和友好。
第五句“定邀道士弹鸣鹿”,诗人想象苏轼在山中一定会邀请道士弹奏琴曲,鹿儿也会随之鸣叫,为旅途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和神秘感。这个描绘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最后一句“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诗人表达了期待苏轼创作新的诗篇,寄给他一起欣赏和交流。这样的互动增添了诗的互动性,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热情和期待。同时,“与君和取当游陪”也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苏轼一同游历,一同分享自然的美景和创作的快乐。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南山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魅力。同时,通过描绘苏轼的旅行情景和诗人的想象,展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互动性,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热情和期待。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