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今昔对比和壮阔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和平生活的珍视。
前四句写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壮丽景色。诗人回忆当年冒着风雪离开潼关,如今归来重见其险峻。高耸的山峰仿佛直插云霄,黄河从白云间奔流而下,展现出雄浑的自然力量。这里用"岳色"和"黄河"两个意象,一静一动,勾勒出潼关作为军事要塞的雄伟气象。
后四句转入历史沉思。提到司马懿当年在此据守的故事,暗喻历史上无数在此发生的惨烈战争。"谁救中原战血殷"一句,饱含对战乱中百姓苦难的痛心。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当下烽火停息后的和平景象:村民的炊烟和社日的鼓声,驱散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表达了对太平生活的欣慰。
全诗巧妙地将地理、历史与个人感受融为一体,既有对山河壮丽的赞叹,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怀,最终落脚于对和平的珍视。通过"雪""烽燧"等冷色调与"村烟""社鼓"等暖色调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让读者在感受雄浑意境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