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笔多苇管近又得竹笔匣因作绝句

竹奁苇管可幽居,前日曾藏万卷书。烽火不知南北渡,祝兹微物莫愁予。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自己简陋文具的珍视和感慨。

前两句"竹奁苇管可幽居,前日曾藏万卷书"是说:用竹子做的笔盒和芦苇杆做的笔虽然简陋,但也能让我安心写作。这些文具曾经陪伴我读过很多书。"奁"是古代装笔的盒子,"苇管"指芦苇做的笔。

后两句"烽火不知南北渡,祝兹微物莫愁予"意思是:战乱中不知道要逃难到哪里,只希望这些小小的文具不要让我发愁。"烽火"指战争,"南北渡"是说四处逃难。

整首诗表达了:
1. 文人即使在战乱中也不忘读书写作
2. 对陪伴自己的文具充满感情
3. 在动荡时局中保持淡定的心态

诗人用日常小物件寄托情怀,展现了古代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虽然环境艰苦,但有书可读、有笔可写就感到满足。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文化追求的态度,正是这首诗打动人的地方。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