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已收滴博(岭在维州)云间戍,更夺(一作次取)蓬婆雪外城(雪山外有蓬婆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关将士在秋日清晨英勇作战、收复失地的壮阔画面。

前两句用秋风中的战旗和军营里的弓箭手,营造出战场紧张的氛围。"袅袅"形容战旗在风中轻柔飘动的样子,但背后暗藏杀机;"玉帐"指主帅的营帐,"分弓"则生动展现了将士们准备作战的利落姿态。

后两句用"云间戍"和"雪外城"两个极具画面感的意象,展现边关地势的险峻。"滴博岭"和"蓬婆岭"两处要塞,一个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一个在终年积雪的险峰,都被唐军成功收复。这里"收"和"夺"两个动词用得干脆有力,凸显了唐军势如破竹的气势。

全诗最妙的是通过"秋风-战旗""云雾-雪山"这些自然景物,把残酷的战争场景写得既壮美又不失诗意。我们能感受到将士们的英勇,也能欣赏到边塞风光的雄奇。短短四句,既有动态的作战过程,又有静态的边关景色,就像看了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片。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