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孔郎中的,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愧疚和无力感,同时赞美了朋友的清廉品格。

开头四句写农村凋敝的景象:秋收的庄稼稀稀拉拉,冬麦也种得很少。看到百姓生活艰难,苏轼感到深深愧疚,像皮肤被刺一样难受。这里用"芒刺在肤肌"的比喻,生动表现了内心的不安。

接下来四句是诗人的自我反思:读了一辈子书(五千卷指学识渊博),却解决不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刚想抱怨自己能力不足("怨无襦"指没有厚衣服,暗指无力御寒),突然想到孔郎中这样的好官(《缁衣》是赞美贤臣的诗篇),心情又振奋起来。

中间六句集中赞美孔郎中:把他比作东汉正直的孔融(孔北海),说他的正气让其他官员相形见绌。还没等他到任("朱轮"指官车),清廉的名声就先传开了。但这样的好官却要面对十万贫病交加的百姓,担子实在太重。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天下到处都是苦难("滔滔满四方"),自己也不知该去哪里。结尾突然转到对朋友的思念,想象着何时能在春日的剑关路上,听到子规鸟的啼叫(暗示盼望重逢)。

全诗有三个亮点:
1. 用"芒刺在肤肌"这样贴切的比喻写愧疚感
2. 通过对比(读书无用vs好官榜样)展现复杂心情
3. 结尾从沉重话题突然转向温馨的友谊期盼,给人希望

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大文豪面对百姓苦难时的真诚自责,以及他对清廉官员的由衷敬佩。这种心系百姓、自省不足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可贵。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