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广东肇庆羚羊峡的壮美风光和历史底蕴,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点明位置:羚羊峡紧挨着古老的端州城(肇庆古称),从长亭出发要走二十里路才能到达。这里用"古端城""长亭"等词悄悄埋下历史感。
中间四句是精华:
1. "包拯砚"的典故:传说包拯曾在端州为官,离任时连一方砚台都不肯带走。诗人说溪水边仿佛还留着包公砚台的墨痕,用清廉官员的故事为山水增添正气。
2. "马援兵"的典故:东汉名将马援曾在此征战。陡峭石崖见证过古代金戈铁马,让风景有了金戈铁马的回响。
3. 对仗工整的山水描写:两岸青山像展开的锦绣屏风,碧绿江水在峡谷中平静流淌。"双罗秀"用丝绸比喻山色,"一派平"写出江面开阔,画面感极强。
最后两句神来之笔:诗人劝我们不必追问这里发生过什么历史故事,因为每当月夜听到江潮声,那声音里就藏着所有的往事。把历史的厚重感化作潮声,余韵悠长。
全诗妙在把地理、历史、传说融为一体,既有"青山绿水"的实景描写,又有"包拯砚""马援兵"的虚笔点缀,最后用潮声收束全篇,让人感受到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