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山书院

千年糟粕几儿童,灯火山堂夜夜红。
世道不知文字下,心传岂在蠹鱼中。
难嗟此学全无术,肯没人间寸补功。
我问敷山今主者,谁家庭草自春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书院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探讨了学问传承的困境与希望。

前四句描绘了一个讽刺的画面:孩子们年复一年死记硬背陈旧知识("千年糟粕"),书院里灯火通明看似用功,但真正的学问之道("世道")并不存在于这些文字表面,圣贤思想的传承("心传")更不是靠书虫啃食书本就能获得的。这里用"蠹鱼"(书虫)比喻死读书的人,形象生动。

后四句转向思考:虽然这样的学习方法看起来很笨拙("无术"),但作者认为不能全盘否定,毕竟点滴积累("寸补功")也有其价值。最后两句突然转向现实质问:如今书院的主人,谁家子弟能像沐浴春风的野草般自然成长?这个比喻暗示真正的学问应该像野草遇春风般自然萌发,而非机械灌输。

全诗通过书院这个缩影,揭示了传统教育中机械学习的弊端,同时辩证地肯定了积累的价值,最终表达了对自然、灵动教育方式的向往。语言通俗但意蕴深刻,既有批评又有期待,展现了作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