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又充满生机的乡村夜晚,通过几个简单的画面传递出朴素生活中的诗意。
前两句"晚牧归来月在山,夜深茅舍不胜寒"勾勒出傍晚时分的场景:放牧的人踏着月光回家,简陋的茅草屋在深夜里挡不住寒意。这里用"月在山"这个细节,既点明时间又营造出清冷的氛围,而"不胜寒"则让读者能感受到夜凉如水的具体触感。
后两句"栖乌欲动催翁起,快傍烟汀把钓竿"突然活泼起来:天还没亮,树上栖息的乌鸦就开始骚动,催促老渔翁起床。老人也不耽搁,赶紧拿着钓竿去雾气朦胧的河边钓鱼。这里"催"和"快"两个动词用得特别生动,把乌鸦的叫声写得像闹钟一样,而老人的动作又透露出渔人特有的勤快和对生活的热情。
全诗最妙的是把寒冷寂静的夜和充满活力的清晨衔接在一起,通过"乌鸦催人"这个巧妙的过渡,让读者仿佛跟着老渔翁一起,从寒夜踏入充满希望的清晨。诗中那种对平凡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热爱,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
裘万顷
裘万顷(?~1219)南宋诗人。字元量,号竹斋,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历仕吏部架阁、大理司直、江西抚干,性至孝,有节操,有诗集行世,其诗清婉流利,描绘却颇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