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过去隐居生活的感怀之作,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今昔对比的怅惘。
前四句像一幅老照片:当年在学堂里,学生们手持竹简认真听讲,研习的是正统的周朝礼乐经典,穿着朴素的平民服饰却保持着端正的仪态。这里"野服"不是指粗野,而是与官服相对的百姓衣着,展现了隐居时清雅自在的生活状态。
后四句突然转到现实:自从进入朝廷("丹凤"指皇宫),成为低阶官员("微班"指小官),整日侍奉在皇帝("玉螭"指龙椅)身边。官场风尘让人惊觉岁月飞逝,而故乡的猿猴鹤鸟(象征隐居地的自然景物)都在埋怨我迟迟不归。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比手法:把当年教书育人的宁静致远,与如今官场浮沉的疲惫无奈并置。最后用拟人化的猿鹤"埋怨",把无形的思乡之情写得活灵活现。这种从田园到庙堂的转变,道出了许多古代文人"身在官场心在野"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