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杜馆 其二
交穷览异方,忘此为楚越。
危动众不应,隐忍余不发。
余闻古贤达,先世常遁佚。
观其所蕴异,保焉则终吉。
郫上田一廛,昔者杨季室。
子云龙蛇志,昌辞早慕屈。
吾观反骚作,意胜草元日。
亦复胜献赋,长杨羽猎笔。
投阁固哂众,执戟已嗤黜。
何如岷山阳,终念守沈郁。
危动众不应,隐忍余不发。
余闻古贤达,先世常遁佚。
观其所蕴异,保焉则终吉。
郫上田一廛,昔者杨季室。
子云龙蛇志,昌辞早慕屈。
吾观反骚作,意胜草元日。
亦复胜献赋,长杨羽猎笔。
投阁固哂众,执戟已嗤黜。
何如岷山阳,终念守沈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自嘲。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现实困境(前四句) 诗人说自己交游贫困,漂泊异乡,却忘了这里本就是楚越交界之地(暗示处境艰难)。当他面临危险时,无人相助;只能隐忍不发。这里用"危动""隐忍"等词,生动刻画了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2. 追慕先贤(中间十二句) 诗人列举了三位古代隐士: - 杨雄(杨季室)在郫县有块田地,过着清贫生活 - 年轻时仰慕屈原("慕屈"),后来写《反离骚》 - 认为《反离骚》比《长杨赋》《羽猎赋》更有深意 - 虽然被人嘲笑"投阁"(指杨雄跳楼避祸的典故),但做个小官(执戟)更可笑 这些典故都在说:真正的智者宁愿选择清贫自在的生活。
3. 自我抉择(最后两句) 诗人最终选择像杨雄一样,在岷山之南(指隐居之地)坚守内心的沉静。用"沈郁"这个词,既指地理上的幽深,也指精神上的深沉。
诗歌亮点: - 用杨雄的典故贯穿全诗,把历史人物变成自己的"代言人" - "龙蛇志"比喻隐士像龙蛇般能屈能伸 - "投阁""执戟"两个典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隐居的可贵 - 结尾"岷山阳"的意象,给人世外桃源的画面感
现代启示: 这首诗其实在讨论一个永恒命题:当现实不如意时,是委曲求全,还是保持精神独立?诗人通过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远离喧嚣、守住内心,反而是更智慧的选择。这种"躺平哲学"对现代人也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