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观涨
桃花落尽春水生,锦江忽作辊雷鸣。奔流欲转草堂去,大声撼动芙蓉城。
两岸回旋如走马,飞腾上下驰流星。浪花排空百丈立,银河倒泻天为倾。
一气浑噩渺无尽,乾坤不觉如浮萍。忆昔长江破巨浪,风帆乘我空中行。
身如沧海渺一粟,性命直与蛟龙争。今日江城看春涨,披襟想像神犹王。
安得呼起浣花翁,相与乘舟坐天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锦江春潮汹涌的壮观景象,以及诗人面对自然伟力时的豪迈情怀。全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1. 雷霆般的春潮(前八句)
开篇用"桃花落尽"点明暮春时节,突然笔锋一转,描写锦江潮水如雷轰鸣的声势。诗人用"辊雷鸣""撼动芙蓉城"等夸张比喻,让读者仿佛听到轰隆水声。潮水的动态被赋予生命——它像要冲去杜甫草堂,两岸景色在急速水流中化作"走马""流星",浪花如银河倾泻,天地都像浮萍般被水流撼动。这些比喻将无形的自然力量具象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2. 惊险的回忆(中间四句)
诗人突然插入一段惊险回忆:曾在长江破浪而行,乘着风帆仿佛与蛟龙搏命。这里用"沧海一粟"的对比,突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但"性命直与蛟龙争"又展现出不屈的勇气。这段回忆为眼前的春潮增添了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3. 豪情与向往(最后四句)
回到现实,诗人敞开衣襟豪迈观潮,甚至想召唤杜甫(浣花翁)一同乘舟凌波,遨游天际。这个浪漫想象将全诗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渴望与古人共享自然壮美的超脱情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力量的交织:一方面是"浪花排空"的自然伟力,另一方面是"神犹王"的人类精神。诗人用大起大落的笔法,把惊涛拍岸的场面写得如在眼前,更通过自己的豪迈反应,传递出一种面对自然时既敬畏又振奋的复杂情感。这种对生命激情的歌颂,正是古典诗歌中最为珍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