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串金刚菩提子手串的神奇力量和佛教意境,用生动的画面感传递出深邃的禅意。
前两句写手串的形态:上百颗金刚菩提子像绒线般紧密排列,带着它走进寺庙时,仿佛能洗涤最初的罪孽。"丛林"在这里代指寺庙,"忏始开"暗示手持佛珠开始修行。
中间四句用奇幻的比喻展现佛珠的灵性:佛珠碰撞声如海底涌动的梵音波涛,菩提根须像琥珀映照着龙王的腮帮;又像遗失的宝珠被多方收集,又似从猴子手中艰难取得的棘果。这些意象都在表现佛珠的珍贵与来之不易。
最后两句最妙:最令人向往的是高僧随意将佛珠挂在断臂上的洒脱,以及讲经后随手将佛珠推下讲经台的超然。这里用两个具体动作,生动展现了修行者"不执着于物"的最高境界——连最神圣的佛珠都可以随意处置,体现真正的精神自由。
全诗通过一串手串,由实入虚地展现了佛教"破除外相,直指本心"的智慧。最珍贵的不是佛珠本身,而是通过它达到的超脱心境。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